大陸 (26) 民以食為天 (252) 生活紀錄 (52) 宜蘭 (8) 書中自有顏如玉 (9) 真實笑話 (17) 強力推薦 (93) 敗家 (12) 喝到死為止 (36) (41) 新北 (14) 新竹 (4) 節日 (15) 節氣 (24) 遊山玩水 (13) 電腦相關 (39) 嘉義 (1) 彰化 (3) 臺中 (19) 臺北 (183) 臺南 (1) 導遊心得 (3) 影視 (51) 還不錯 (134) 轉載 (71) 雞肋 (89)

我的美食地圖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SeanHo的美食地圖

2011年6月6日

端午節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艾節、重午、夏節、蒲節,與春節、中秋同為臺灣、大陸、日本、韓國、越南的三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大多數人知道的『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但許多端午習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傳,而且不少都有驅瘟避疫的成分。在江南地帶,端午這段時間是潮濕酷熱的季節,百種毒蟲開始滋生,古代醫學角度,要吃雄黃酒來避疫病。故此有人推測,『端午節』源於對惡日(即農曆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南朝蕭梁時期宗懍所著的《荊楚歲時記》,是一部中國古代荊楚地區的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介紹文集。在該書的第卅節裡頭記載著:「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並命舟楫以拯之……邯鄲淳曹娥碑雲,五月五日,時迎伍君……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認為東吳地區的端午競渡是為了迎接已被當時人們視為河神的伍子胥,與屈原無關。

端午節的各種習俗有:
懸鍾馗像: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鍾馗捉鬼,用以鎮宅驅邪。
掛艾葉菖蒲: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以僻邪驅瘴。殷堯藩《端午日》詩云:「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梅堯臣在《端午晚得菖蒲》詩云:「薄暮得菖蒲,猶勝竟日無。我焉能免俗,三揖向尊壺。」
賽龍舟: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以紀念屈原。(其實古代競渡原非一年一次,年宵、暮春三月、重陽也有,後來才以端午為主)
吃粽子:在荊楚地區,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現在全國各地粽子不論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鹽豆粽、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等。
飲雄黃酒:在長江流域地區盛行。
吃餾米:在部分晉語地區盛行,餾米即黃米(黍)蒸制的米飯。
游百病:在貴州地區盛行。
佩香囊:小孩佩香囊,避邪驅瘟、襟頭點綴。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拴五色絲線。
寫符念咒:日落之前折些桃樹枝插在門窗上,或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這一傳統民俗現已基本絕跡。
立蛋:如在正午時將雞蛋直立起來,表示來年會有好運道。

資料來源:WIKI 維基百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