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7日

元宵節


『元宵節』,亦稱為上元節、小正月、元夕、小年或燈節,『元宵節』是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象徵著春天的到來。明朝錢塘瞿佑《雙頭牡丹燈記》:「每歲元夕,於明州張燈五夜。傾城士女,皆得縱觀」。在這一天,人們要吃元宵,鬧燈會,猜燈謎,提燈籠,許多地方還有放天燈的習俗。一般來說,從農曆 12 月 24 日「送神」那天開始,一直到元月 15『元宵節』為止,都是春節的範圍,所以過完『元宵節』也表示春節結束。

據史籍記載,『元宵節』開始於二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相傳漢惠帝劉盈駕崩後,呂后一族控制了政權。呂后卒後,周勃、陳平等元老奮起剿平「諸呂之亂」,擁戴劉恆登基,是為漢文帝。文帝博採眾臣建議,精心治國,使漢朝再次強盛起來。因掃除諸呂恰值正月十五,所以在每年的這天晚上,文帝微服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以示紀念。在古代正月又稱為元月,稱夜為「宵」,正月十五又是一年的第一個月圓夜,所以,漢文帝就把它定為『元宵節』,又稱「元夜」或「元夕」。在漢武帝時聽從謬忌之說,對於太一神十分虔誠,在甘泉宮修建太一祠壇,無論是伐南越、得天馬,甚至冬至也要祭祀太一神,在正月十五日祭太一神最隆重,從黃昏開始,通宵達旦用盛大的燈火祭祀,加上夜晚常有流星經過祠壇之上,從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張燈結綵的習俗。

隋朝時,隋煬帝竭力在『元宵節』鋪張奢侈,揮金如土。大業六年曾調集民間藝人進城,在皇城外舉行盛大的百戲,從此一掃漢代敬神禮佛的節日觀念,而開元宵行樂之端

唐朝國力空前強大,元宵賞燈十分興盛,無論是京城或是鄉鎮,處處張掛彩燈,人們還製作巨大的燈輪、燈樹、燈柱等,滿城的火樹銀花,十分繁華熱鬧。唐太宗時「私塾」放年假至十五才開學,而當天由學生準備精巧燈籠,帶到私塾,由老師點燃,學生提著,象徵「前途光明」,稱為「開燈」。另外,民間興起了拔河比賽。拔河又稱牽鉤之戲,牽鉤之戲在唐代才有了拔河之名,並成為『元宵節』娛樂活動的一項主要內容。

宋朝燈節更加豐富多彩,元宵賞燈持續五天,燈的樣式繁複多樣,逛燈市更是一件十分賞心悅目的事情。詩人辛棄疾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說的就是宋朝燈節花燈無數,煙花如星雨。那時還興起了猜燈謎,這種娛樂益智的活動受到人們喜愛,廣為流傳。宋代皇帝不僅與民同樂看花燈,還形成了一定的禮俗,皇帝在『元宵節』,先到寺廟行香,再登御樓或東華門的東西角樓,與親近的臣子飲宴。北宋的皇帝愛欣賞花燈,大張燈火來粉飾太平,各地奢靡之風十分盛行;南宋官吏們不理政務,但對元宵燈火卻是「兢出新意,年異而歲不同」。更重要的是宋代興起了煙火,火藥在唐宋節目娛樂中,得到廣泛的應用,不僅製成炮仗,而且製成煙火。

明朝的燈節持續的時間更長。自初八開始點燈,謂之「上節日」,初八夜謂之「上節暝」,宣告燈節的開始,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以顯示歌舞昇平,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燈節

清朝則只有三天,但是燈火璀璨,燈也更加精緻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因為滿族原本居東北黑龍江一帶,氣候寒冷而冰多,因此有冰燈之俗,滿清入主中原後,冰燈也傳入中原。民間的娛樂活動也增添了大量的新內容,如舞龍、踩高蹺、跑旱船…等等。

除了吃元宵,鬧燈會,猜燈謎,提燈籠,各地還有不同有趣的習俗。

四川省開縣有「對罵」的習俗。在『元宵節』這天,人們搬一張板凳坐在戶外,平時討厭誰可以盡情地罵,對方也不可以還嘴。

福建省南部的習俗是兩個村子的小孩互相擲石子。據說如果不擲石子,村子裡就會發生瘟疫。

山東省莒縣的男女老少都要出遊,稱之為「走老貌」。他們認為每年走一回,可以永保青春。

廣東省文昌縣四川省威遠縣人們的習俗是「偷青」,即偷人家菜園裏的蔬菜,而且偷到了的人挨了罵是最吉利的,台灣也有類似習俗。臺灣民間迷信待嫁的姑娘要偷別人的蔥或蔬菜才能嫁到好丈夫,所以有「偷挽蔥,嫁好夫(台語)」、「偷挽菜,嫁好婿」的俗語。婦人若偷得別人餵豬的盆,而被人罵了,是生男孩的吉兆,若偷得別人得竹籬笆(台語得兒),也是得兒的吉兆。至於尚未娶妻的少男,也可以竊取他人牆角的老枯石,因為俗語也說「偷老枯,得好某」。不過現今這些古老的習俗已漸漸消失了。

拜東施娘(湖北稱迎紫姑,廈門稱祭娘娘),相傳東施與我國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是鄰居,西施貌美,東施貌醜,但都做得一手好針線。不幸,她在二十歲那年元宵夜因掉了一隻繡花鞋到廁所裡,在撿鞋時不幸溺斃,死後成為廁神。從此以後,想學好針線活的少女,便在元宵夜準備祭品(甜粿、糖果)與繡花鞋到廁所祭祀,祈求學好女紅。

『元宵節』除了花燈外,最盛行的活動就是猜燈謎。燈謎就是將謎語貼在燈上,讓人一面賞燈,一面猜謎。謎底多著眼於文字意義,如一個字,一句詩,一個物或一個名稱,由於燈謎都難以猜中,如同老虎難以被射中一樣,所以也稱為「燈虎」(也叫文虎)。燈謎是我國獨創的語文藝術,從春秋時代就有以接近迂迴且掩飾的句子做成「隱語」,到漢魏時才開始稱為「謎」(漢武帝時東方朔就善隱語,曾與武帝寵臣郭舍人說隱語於武帝前,深得武帝信任),南宋後才有人將謎語寫在燈上,在上元節讓人猜春燈謎,也有人引用猜謎有所謂「射覆」的方法,稱之為「射」燈謎。自此以後,每逢『元宵節』,全國各地都舉行燈謎活動。燈謎活動明清相延成襲,形式多樣,內容更加豐富。據《剪勝野聞》記載:明太祖朱元璋有一次在上元夜微行觀燈,有一處燈謎畫了一個赤足大腳婦人,臉兒似馬長,懷抱一個大西瓜,沒人猜出是什麼意思。朱元璋一見大怒,因為他的馬皇后是淮西人,他幼年又當過和尚,他認為這「懷西瓜」是隱喻「淮西」,又用西瓜比喻光頭,於是第二天就下令大戮百姓,本為民間娛樂,卻不料無意之間,招來一場橫禍。到了清代,康熙、乾隆皇帝也喜歡猜謎語、作謎語。燈謎亦有各種不同的格式,製作燈謎者除了必須有巧心慧思外,亦必須通曉天文地理。臺灣的猜謎語起源於清朝林占梅先生在新竹所提倡,後來擔任巡撫的唐景崧又在台北、台南等地大力提倡,一時文人墨客群起響應,因此『元宵節』各地都有射燈謎晚會,吸引無數愛好者圍觀,只是近年來謎語的製作,已經缺乏古趣。

臺灣『元宵節』的民俗活動著名的有所謂的「北天燈、南蜂炮」,而號稱為北天燈的則是指台北縣平溪鄉的放天燈活動。天燈又稱孔明燈,為三國時代諸葛亮所發明,原用來傳遞訊號,後來漸漸演變成向上天祈福的民俗活動。放天燈的習俗,據傳是由福建惠安的移民傳入,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日據時代曾以此作為逃避日軍侵略的訊號,使這項活動別具歷史意義。天燈施放的原理與熱氣球相似,施放時點燃燈腳下的油料,待熱氣充滿紙袋後,天燈即冉冉上升。傳說天燈能將願望上達天神,所以施放者均以毛筆在白紙燈上書寫姓名、地址和祈求的心願,並燃放鞭炮助長天燈升高的氣勢。「放蜂炮」是台南縣鹽水鎮二百多年來,為春節的尾聲帶起另一個刺激狂熱高潮的特有民俗慶典。鹽水原名月津,清朝雍正年間,曾經是重要的商港,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的美譽,後因河道淤塞,使盛極一時的鹽水港成為歷史名詞。相傳在清光緒年間,鹽水一帶瘟疫肆虐,死傷無數,於是在農曆正月十三關聖帝君聖誕之日,迎出當地武廟中的關公神像繞境驅邪,民眾則在神轎所到之處大燃鞭炮以助神威,如此延續三天至『元宵節』才歇止,更在『元宵節』次日,猖獗了二十多年的瘟疫居然奇蹟般的消退了。從此以後,鹽水人為了感恩,便在元宵夜燃放煙火、鞭炮,久而久之,成為當地最負盛名的傳統盛典了。蜂炮又稱「蜂仔炮」,作法是先釘個木架模型(蜂仔炮城),再把一支支的沖天炮排放在模型上並加以固定,每支炮及煙火的引火點都接在同一條引線上,引燃後一支支的沖天炮拖著長長的光尾激射而出,夾雜著噓噓的聲響,如同成群的蜜蜂,這便是蜂炮名稱的由來,而每年來自全國各地的觀眾湧入鹽水鎮,來度過一個緊張又刺激的元宵夜。

資料來源:WIKI 維基百科成德國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