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 (26) 民以食為天 (252) 生活紀錄 (52) 宜蘭 (8) 書中自有顏如玉 (9) 真實笑話 (17) 強力推薦 (93) 敗家 (12) 喝到死為止 (36) (41) 新北 (14) 新竹 (4) 節日 (15) 節氣 (24) 遊山玩水 (13) 電腦相關 (39) 嘉義 (1) 彰化 (3) 臺中 (19) 臺北 (183) 臺南 (1) 導遊心得 (3) 影視 (51) 還不錯 (134) 轉載 (71) 雞肋 (89)

我的美食地圖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SeanHo的美食地圖

2012年1月2日

《哭泣的橄欖樹 Mornings in Jenin 》


《哭泣的橄欖樹 Mornings in Jenin 》,ISBN:9789866513299。多數美國人無法像我們這樣愛。關鍵在於他們活在安定安全之中,活得太淺,很難把人的感情推入到我們所活過的那種深度。這是一本很沈重的書。


本書的原始材料都是歷史事實,作者將虛構與文獻加以揉合的手法,正是本書的力量之所在。以往在新聞中看到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似乎是跟恐怖份子畫上等號,但是根據這本書中的描述,這些所謂的恐怖份子最初只不過是些想要保衛自己土地與親人的老百姓而已。反而貌似正義之師美帝與以色列,正是佔領與屠殺巴勒斯坦平民的兇手!因為看了這本書,所以我查了一點資料,也很好奇為何納粹要屠殺猶太人?雖然沒有很確切的答案,但是在歷史上,許多地區和國家的統治者和政府都對猶太人社群實施過種族壓迫甚至徹底性的摧毀。所以猶太人要自己反省檢討一下為何這麼顧人怨讓大家都起杜爛!以色列的這些暴行,讓我一點也不同情被屠殺的猶太人,感覺似乎剛剛好而已。

薩依德巴勒斯坦論述的體驗版。具備文字上的深度與力度。獲得 2007 年「美國書訊獎」歷史小說類大獎(USA Book News – Winner 2007 Best Book/ Historic Fiction)

當你進入到本書的核心,它將讓你心潮澎湃,為你所不知道的苦難世界同苦同悲,也為你打開了世界另一面向的一扇窗
無數個黑夜
裹我以深沉的憂傷
衝擊我,考驗我,有如
夾帶悲愁的巨浪
多數美國人無法像我們這樣愛。關鍵在於他們活在安定安全之中,活得太淺,很難把人的感情推入到我們所活過的那種深度。
我們悲傷,是因為我們不斷地喪失,我們的家人就和死亡一樣,唯有躲開你,才會使你幸福,---

如果薩依德的巴勒斯坦論述,讓世人瞭解了他同胞們痛苦的處境,那麼這本書可以說是薩依德論述的體驗版。
作者蘇珊.阿布哈瓦(Susan Abulhawa)扣著幾次歷史事實如1948猶太建國、1967的6日戰爭、1982夏提拉(Shatila)與薩布拉(Sabra)難民營大屠殺、1983美國駐黎巴嫩大使館攻擊案、2002階林屠殺…等,六十年來巴勒斯坦人的苦難歷史寫成本書。她透過書中人物,讓讀者看到了他們的惶惶不可終日,並揭露了巴勒斯坦歷史上的血腥路標。
英國泰唔士報(TheTimes /UK News)在2010/2/6的評論 很值得提出參考:《哭泣的橄欖樹》絕不耽溺於種族情結,更不偏向種族主義。受苦與犧牲並未成為特定訴求的符碼,勿寧是極為難能可貴的成就之一。這本小說的寫作,其行文詩意,是現代阿拉伯寫作的特點。作者掌握了阿拉伯語的細緻慇勤與充滿意像的特點,揮灑其所謂的「阿拉伯之舞」,可說到了淋漓盡致的地步。
2009年新年前夕爆發的以色列攻擊巴勒斯坦事件,意外地使這本小說受到擅長發掘新人作家的出版集團Bloomsbury的注意。打造過《英倫情人》、《哈利波特》、《追風箏的孩子》等國際重磅暢銷書的Bloomsbury,信心滿滿地簽下這本小說的英美兩地英語翻譯權,比照《追風箏的孩子》的行銷規格,在2010年2月給這本小說一個新的名字MORNINGS IN JENIN,上市發行。

故事在海法附近的艾因霍村揭開序幕,以阿布赫傑一家人與橄欖種植為核心,一九四八年「大禍臨頭」。在西方國家支持下,猶太復國份子入侵,佔了巴勒斯坦人的土地、家園與清真寺。村莊遭到攻擊,村民被迫流放,蒙受損失、流離與羞辱之苦,最後落腳在難民營,階林。走到這一地步,「睜開眼睛,難民惶惶不安地發現,他們正慢慢地被人從這個世界上抹掉」。猶太人以各種手段斷絕他們的生機,其用心與納粹德國無異。
艾因霍(Ein Hod)村的一家巴勒斯坦人被趕出世居祖宅的那一天,一個名叫伊士瑪的新生嬰兒,遭到一名以色列軍人擄走,成為猶太人的兒子,取名大衛。
伊士瑪丟失後,他的母親達妮亞生下女兒阿梅爾。《哭泣的橄欖樹》便是在敘述親兄妹阿梅爾與大衛,從敵對到相認的曲折故事。
在階林難民營中出生,阿梅爾一生下來便被丟入一個不斷喪失的世界,失去家園,失去親人,失去國家民族。但在殘缺的人生中,每天黎明,父親為年幼的女兒朗讀,讓她覺得自己擁有的愛「大如海洋及其全部游魚」。但另一方面,卻又活在母親患難人生的哲學中:「無論什麼感受,緊鎖放在心裡」,大悲大喜皆不形於色。
阿梅爾的一生是巴勒斯坦與以色列六十年衝突的縮影,從階林到耶路撒冷,到黎巴嫩,到陌生地美國,到重返階林,傷痕與恐懼,親情與愛情,步步血淚,其間有仇恨,有寬恕,有大愛。

《哭泣的橄欖樹》是小說但也是歷史,人物雖屬虛構,場景都是真實,也是作者蘇珊.阿布哈瓦(Susan Abulhawa)顛沛流離的故事。她是巴勒斯坦人,出生於6日戰爭的1967年,故事跟著她苦難的生活-----科威特、約旦和被占領的東耶路撒冷,最後到達美國,目前定居於賓州。這幾乎就是她個人的傳記,也是今天巴勒斯坦人的傳記。同時也揭露了九一一紐約雙子星大樓事件背後令人淌血的動因,揭開了新聞頭條底下不為人知的真相,為現代世界一場活生生的政治衝突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

蘇珊.阿布哈瓦(Susan Abulhawa)
巴勒斯坦人,一九六七年出生,一出生就成為六日以阿戰爭的難民。自幼顛沛流離,住過科威特、約旦和被占領的東耶路撒冷,最後到達美國,目前定居於賓州。
青少年時期移民至美國後接受寄養制度的安排,在北卡羅萊納州長大,就讀費佛大學﹝Pfeiffer University﹞,並在南卡羅來納大學醫學院取得營養學碩士學位。
蘇珊對西方媒體看待以巴衝突的報導感到失望,經常投書報紙的論壇版,她的文章見於許多報章雜誌。創辦非政府組織「巴勒斯坦園地」﹝Playgrounds for Palestine, Inc. www.playgroundsforpalestine.org﹞,在被佔領的巴勒斯坦領土與各個難民營為兒童建設遊樂場,捍衛占領區內巴勒斯坦兒童的遊戲權。
作品常見《紐約日報》(New York Daily News)、《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基督教科學箴言報》(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及其他出版品與文選。

2 則留言:

  1. 讓我想起前陣子以色列駐台辦事處代表抗議職場漫畫部落客馬克的公仔商品結果沒種的統一隔天就宣佈下架事件,拿著雞毛當令箭的低等民族配上見了外國人就他媽腿軟的亡國奴也真他媽的算是種絕妙組合,當年納粹沒能把這些人見人厭的低等民族殺光真是可惜了...

    回覆刪除
  2. 強權者的利益往往影響主導了普世的價值觀以及正義的權利;自摩西出埃及以來,這片流著蜜與奶的應許之地有著太深的歷史、民族與宗教的糾葛;過往曾為被害者的一方為了自身生存以及背後所支持強權的各種利益,竟也轉換角色成為對另一弱勢的壓迫者,現實世界中生存的無奈,讓是非界線如此模糊。

    回覆刪除